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建议,目前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已过剩,同时省内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催化剂再生、废蚀刻液、化工废盐等少数类别缺乏经济可行的利用途径。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1〕47号)、《关于逐步加强“十四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辽环发〔2022〕10号)有关要求,为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建设项目,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有序健康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现将辽宁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建议发布如下。
“十三五”以来,辽宁省危险废物(不含医疗废物,下同)产生量及利用处置能力均有较大增长,2020年危险废弃物产生量238.25万吨,较2015年增长约204.78%,利用处置能力273.54万吨/年,较2015年增长约66.18%。
2022年,辽宁省危险废弃物产生量为279.80万吨,较2020年增长17.44%,其中自行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为160.44万吨,委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处理的为118.83万吨。全省共产生37大类危险废物(不含医疗废物),其中精(蒸)馏残渣(HW11)、无机氰化物废物(HW33)、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焚烧处置残渣(HW18)以及废酸(HW34)产生量最多,占比达到79.66%。
截止2022年底,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70家,核发经营规模共412.55万吨/年,较2020年增长50.82%,其中综合利用规模279.14万吨/年,处置规模133.41万吨/年,基本形成了自行处理为主、综合利用为辅、集中处置兜底的危险废物回收处理格局。
2022年,辽宁省危险废物持证单位实际综合利用量约占核发综合利用能力的17.8%,实际处置量约占核发处置能力的51.85%。其中,全省焚烧处置能力47.09万吨,2022年实际处置21.87万吨;填埋处置能力8.58万吨,2022年实际处置5.99万吨;水泥窑协同处置能力24万吨,2022年实际处置10.16万吨;物化解决能力51.3万吨,2022年实际处置12.13万吨;废矿物油利用能力74.28万吨,2022年实际利用12.87万吨;含油污泥利用能力74.9万吨,2022年实际利用6.20万吨;废酸利用能力29.98万吨,2022年实际利用13.94万吨;废碱利用能力9.8万吨,2022年实际利用1.07万吨;废催化剂利用能力25.6万吨(其中再生能力0.3万吨),2022年实际利用4.26万吨。
总体上看,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已过剩,同时省内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催化剂再生、废蚀刻液、化工废盐等少数类别缺乏经济可行的利用途径,危险废物利用产业链精深加工不够,低水平和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
为改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过剩、部分类别能力不够的局面,我省鼓励新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催化剂再生、废蚀刻液、废电路板、化工废盐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危险废物利用项目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升级改造利用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鼓励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先进的技术的研发、应用、示范和推广,支持填补我省危险废物利用空白的新技术项目;鼓励在环境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鼓励开展“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持续推进固态废料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直接填埋量。
建议对以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建设项目谨慎投资:危险废物焚烧项目;危险废物填埋项目;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废有机溶剂再生、废矿物油、废油泥、废酸碱综合利用项目;采用预处理方式和利用后的产物不符合有关产品技术标准及产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管理要求的项目;以省外危险废物原料为主的建设项目。建议社会资本理性判断我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市场,在投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时,充分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市场调查与研究,防范投资风险。
原标题: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建议的通告
广西公开征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领域违法线索
喀什地区生态环境局发布《喀什地区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投资引导性公告》,鼓励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冶炼等大规模的公司根据自身的需求自行配套建设高标准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和改造提升现有设施能力;鼓励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鼓励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提标升级改造,提升产业链深加工水平;同时鼓励危险废物收集单位就近选择本地或疆内公司进行处置利用。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