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开端,本来在江南一带非常盛行的钹子书流传到崇明,为使讲崇明方言的人能听得懂,演唱演员就逐步变成用崇明方言来演唱钹子书,后来崇明民间演员也开端学唱钹子书。由于崇明人以为铜钹是外国传来的洋货,于是就称钹子书为“洋钎”。据传,明清时崇明一些民间演员(很多是瞎子)常以走村串户帮人算命兼唱洋钎为生,用崇明岛其时的盛行的小调演唱自己编成的各种社会新闻、故事等,也有唱《珍珠塔》等戏曲曲调,后来开展成为演唱善恶因果的因果书,所以洋钎又称为唱因果。
崇明洋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用共同的崇明方言演唱,唱词通俗易懂,且常常使用一些民间俗话,充溢幽默感,赋有乡土气息。